背景探索
由于微生物破坏率的效率降低,使用干热进行灭菌比蒸汽少见。然而,对于一些对水分敏感的材料,干热是一种合适的替代方法。除灭菌外,干热还可用于破坏热源,然而,这意味着所需温度要高得多。这一工艺称为去热源。干热灭菌器可以设计为烘箱或热隧道。干热烘箱尺寸各不相同,体积易超过几立方米。对于热隧道,热段通常要大得多(几米长),传送带以规定速度将物品移动通过加热和冷却区域,使其成为连续工艺。
温度和暴露时间是关键参数。一般来说,干热循环通常将在160-190 °C下进行,相应的暴露时间为30-120分钟。对于去热源循环,在烘箱中操作时,最低温度为200°C,持续至少一小时。由于去热源隧道在更高温度(通常为325 °C甚至400 °C)下运行,因此保持时间通常仅为几分钟。
定期校准,以确保数据尽可能准确
为确保传感器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数据,需要在使用前和验证后对温度传感器进行校准。对于干热灭菌器,传感器的精度必须为±0.5 ℃,而对于除热源烘箱和隧道,精度为±1 ℃被认为是合适的。一些系统也使用真空,因此需要压力测量。
面临挑战
所有干热灭菌器都需验证,看是否符合监管要求。这包括温度和保持时间性能。由于过程中的温度相对较高,因此要考虑温度对测量系统的影响。表面材料甚至嵌入的电子元件都需要耐热。
然而,隧道中的移动部件和距离对基于线缆的系统是一个挑战。
除在设定时间段内保持最低和最高温度外,还有其他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灭菌期间整个传送带的温度分布以及灭菌期间各个温度传感器的偏差。
传感器的连续校准
验证热隧道和烘箱工艺时的另一个挑战是测量传感器的连续校准。用户必须记录传感器在使用时处于可接受准确度范围内。这意味着在验证运行前不久进行校准(预校准),然后在验证运行之后检查准确性,以确保它们仍然在预定义的公差范围内(后校准)。如果校准后检查显示精度超出要求的限值,则验证研究无效。